关于做强做优基础教育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打牢坚实基础的建议
关于做强做优基础教育
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打牢坚实基础的建议
民盟济南市委员会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基础教育一直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市围绕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济南市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实施意见》《济南市“领航学校、特色学校、新优学校”创建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这些有力的举措已初见成效。截止到2018年底,累计竣工中小学校达151所,2019年计划开工建设标准化中小学、幼儿园140所。这些硬件设施的建成,明显改善了省会济南的基础教育条件,必将为“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教育,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一是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仍需重视。布局重点不尽合理。城市规模膨胀,人口迁徙加快,一些片区的教育资源配置跟不上节奏,出现学位紧张情况。结构不尽合理。农村教育薄弱面仍然较大;新建学校面临的困难较多;部分名校示范性、辐射性、区域性、国际性发挥不够,没有形成知名的基础教育高地;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相比,教育优先发展意识仍需加强。
二是“硬件”条件提高的同时,“软件”实力的提升需要同步跟进。也就是说,我们建成数量可观的拥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学校,但与之相匹配的师资力量跟不上。存在大量“代课教师”, 在全市48274名公办学校教师样本中,占23%;新建学校“无户口”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根据“撤一建一”原则,新校不能进行教育事业单位注册,师资编制无法落实,只有想方设法挂靠在其他学校;师资编制“三年一核编”,编制标准与学校现实需求脱节,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编制标准与新校建设脱节,所需师资没有补充途径。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揭示了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对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的显著贡献,由此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均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特别是当前面对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结构转变,许多省会城市力图通过发展基础教育提高人口质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源泉,如广州提出建设“新广州教育”目标,杭州、南京提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等等。为此,我们提出两点建议:
(一)践行“教育综合改革”模式、方法,建设省会一流基础教育。中共十八大以来,围绕教育公共财政保障、办学体制、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教育评价等重点问题,国家在各地进行了“教育综合改革”的实验,形成了可资借鉴的模式、方法。例如: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新教育资源薄弱,杭州市创造了“名校+新建学校”模式,名校与新建学校结为共同体,新建学校依据规模核编,提前按一定比例招聘教师,在名校上岗培训,新校交付使用之日,新教师到新建学校工作,名校、新校均受益。借鉴国家实验中的各地经验,关键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我们自身问题,形成“好看又好用”的教育政策,建设省会一流的基础教育。
(二)尽快补齐我市师资配置短板。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极端重要性”的战略地位已经形成共识。建议我市尽快对教师队伍建设做出战略部署。按照“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向教师队伍倾斜,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原则,学习“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配”的成功经验,突破固化思维,解决“代课教师”和新建学校“无户口”问题,建立以发展为导向的教师编制管理机制。
我们相信,富有尊师重教传统的济南,在以全面领先全省为目标的新要求下,一定能建设成支撑省会高质量发展的一流基础教育。因为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