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公共交通运载能力破解我市交通难题的建议
关于提高公共交通运载能力破解我市交通难题的建议
民革济南市委员会
1月7日,我市经济工作暨“四个中心”建设推进大会提出“1+474”体系,咬定“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不动摇。我们认为,推动公交优先、提高公共交通运载能力是解决“通”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济南轨道交通发展迅速,R1线已经运营,R3线、R2线也在加快建设,力争年底都能进入试运行,M环线正在规划审批,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市民出行越发便捷快速。但从长远看,我市应提前着手研究轨交时代到来之后的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个体交通等未来交通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建议:
第一、对即将到来的轨道交通科学预估
轨道交通必将逐渐成为市民出行首选,但诸多问题值得未雨绸缪:一是预估可能导致拥堵的因素。对规划轨交路线设计之初,加强对轨道沿线房地产开发规模、居住集中地规模、人流走向的判断,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科学预估;运营期间通过大数据分析,线路各站点信息采集,科学合理调整运营频率,发挥出最大运营效率。二是预估应对高峰期车内拥堵。仿效日本设置可收放座椅,高峰时期所有座位全部收起只供乘客站立,提高车厢使用效率;车厢内部增加栏杆和把手,引导乘客向车厢内部分布站立,缓解车门位置拥挤。三是预估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建立公交、轨交公司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系统,当轨交发生异常状况时,通过移动电视及时发布信息,疏散乘客至路面交通,公交公司通过加派车辆、提高车次密度等配合解决突发问题。
第二,着力提升传统公共汽车运载能力
轨道交通真正发挥运输效能需在形成网络之后,近年内传统公交仍是我市公共交通主力。建议提出“市民出门400米之内有公交站点”的目标,以提高运载能力、优化运营效率为重点,配合地铁运营,破解交通拥堵难题。一是调整与轨交重复线路。R2线沿线与传统公交线路重复率很高,建议提前研究线路调整方案,在轨交网络尚未形成之前,公交线路不宜过快退出。待中心城区轨交网络搭建完毕,与轨交线路重复的公交线可以逐步撤线或改线。二是增设轨交互补型线路。大规模旧城改造致使人流逐渐外移,大型社区多在中心城区之外,加上M线建成之前,三条R线呈H字形分布,线路之间缺乏衔接且站点孤立。建议根据道路及轨交配套条件,在大型社区之间开设环形公交线路,连接各R线轨交站点,更好发挥现有轨交运载效能。三是增加短途接驳式公交。增加公交、轨交车站与大型社区之间短途公交线路,以小巴和中巴为主,采用环线、交叉等运行方式,便于市民快速到达轨交、公交车站。
第三、完善慢行交通及轨交车站配套设施
倡导慢行交通是未来交通发展趋势。应结合我市空间布局及轨交站点设置分别管理。中心城区倡导以步行为主,支路、街道可容非机动车通行,保障住宅小区与轨交、公交站点步行空间,主、次干道对非机动车道应有所限制,限制慢行交通长距离出行。中心城区外围,将慢行交通作为公共交通有益补充,特别是大型社区与轨交之间,加强非机动车道建设,大力推行B+R(自行车+轨交)出行模式。同时,完善各车站配套设施,建议搭建封闭式自行车停放点,并派专人进行管理。
第四、适度控制个体交通
道路建设远远赶不上机动车发展速度,应采取措施,控制个体交通出行。一是控制私家车数量。通过经济杠杆如汽车价格、牌照成本、保险费用等,以提高使用成本等方式削弱市民拥有私家车愿望,核心区域高峰时段采取限制区域收费政策,必要时推出限号限行和私家车牌照拍卖制度。二是完善合乘制度。通过规范拼车市场,合理引导拼车方式等,鼓励同片居住区域单位同事、亲朋好友拼车上班,轮流开车或一起均摊费用。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建立权威网络拼车服务平台,注册用户必须采用实名制,提供驾驶执照、行车执照等重要信息,确保拼车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