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好金融组合拳 提升招商引资质效的建议
民建济南市委会 民进济南市委会
2024年,我市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671个、总投资3950亿元,成功举办“选择济南 共赢未来”城市推介会、“一带一路”华商合作交流会、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推进会、济南—法国经贸合作交流会等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20余场次,彰显了招商引资的“强磁场”效应。
当前,国务院“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全面实施,传统以资源换投资的粗放模式难以为继,亟需通过金融工具创新重构招商逻辑。我市作为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应立足政策优势,打好“基金撬动、信贷支撑、科创赋能”组合拳,探索精准化、生态化招商新范式。建议如下:
一、深化引导基金改革,打造产投融合新范式
“以投促产”是通过股权投资实现延链补链、促进区域产业聚集的创新路径,合肥的京东方、蔚来汽车,烟台的睿创微纳、淄博的麦滔科技,都是成功案例。当前我市政府引导基金已达96支,总规模近1000亿元,并于2024年设立了“6+N”政府引导基金集群,对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助力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但相比深圳的“大胆资本”、合肥的“风投之城”,我市运用基金招商引资的知名案例不多,促进产业发展的氛围不够浓厚,亟需加速改革突破:一是拓宽募资渠道。在传统基金募集基础上,探索奖补资金“以投代拨”、放宽返投认定标准等多种资本参与方式,同时抢抓济南与五大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基金合作契机与国家放宽保险业资金限制机遇,主动对接,推动银行系资本和险资参与创投引导基金集群建设,做大基金规模。二是聚焦靶向投资。围绕我市四大主导产业绘制“资本招商图谱”,建立“链主企业需求清单+基金投资机会清单”双向匹配机制,通过资本注入推动企业引入、资源导入。三是优化考核体系。落实国家关于创投基金容错机制要求,出台差异化考核办法,对战略性领域投资容忍短期亏损,强化“投早投小投科技”导向,推动国资成为更有担当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破解“不敢投”“不愿投”难题。四是畅通退出路径。审慎选择政府基金退出时机,在产业向好发展后及时退出,并通过S基金、并购基金等方式,完善多元化退出渠道,放手让企业茁壮成长。
二、强化信贷支撑,激活市场主体新动能
目前,我市信贷资金占社会融资规模超60%,信贷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应进一步优化融资服务,聚焦四大主导产业、标志性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质量发展领域,建立健全信贷资金深度参与机制,推动企业增资扩产。一是创新增信模式。完善担保再担保、信用保险等措施,提升企业信用水平;针对科创企业风险高、缺少抵押物实际,完善“政府增信、企业受益”风险补偿机制,开发“知识产权质押+政府增信+保险兜底”组合产品,降低融资难度。二是深化产品适配。整合资源、产品和渠道,推出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组合;聚焦制造业占比大特点,灵活运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构建“货币政策工具+产业链”支持模式,促进链上企业协同发展。三是拓展服务外延。着眼企业发展和员工需求,推动银行从传统的投融资服务向顾问、咨询等融智服务延伸,从服务企业向服务高管和员工转变,做好招商引资目标企业“贴身管家”,增强企业长期发展“粘性”。
三、构建科创金融生态,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极
当前招商引资已进入“金融赋能+生态竞争”新阶段,杭州“六小龙”的创新实践是耐心资本升维至“生态构建者”的最佳诠释。建议我市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释放6+N集群乘数效应,聚焦科创生态培育,搭建“政府负责阳光雨露,企业负责茁壮成长”的优质生态。一是创新让利机制。参照杭州经验,对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战略新兴等主导产业子基金设置“出资让利+超额收益奖励”模式,实施阶梯式让利,打造社会资本引力场。二是建立产投联动机制。借鉴杭州“梦想小镇”产投融合模式,依托中科院济南科创城、齐鲁科创大走廊等载体,推行“载体空间入驻即享200万元研发贷+基金优先跟投”政策,铺就济南科创产业培育快车道。三是构建科创雨林生态。建设集产业透视、资源适配、招商流程管理等核心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产业服务平台。运用AI匹配技术生成“融资健康度指数”,动态推送至金融机构,实现48小时内资本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