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项目建设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致公党济南市委会
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品质提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强省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还存在项目质量有待提升、融资瓶颈尚需破解、服务保障不够精准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强化统筹谋划,拉伸增粗产业链条
全市 5349 个谋划储备项目中,50 亿元以上项目仅占1.91%,10 亿元以下项目占 85.98%,大体量、引领性的项目少,高质量的项目少,尤其是沿链谋划的项目少。建议:一是聚焦重点产业强链补链。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和投资政策最新动态,对标全市四大主导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系统梳理我市产业链群及其细分产业链条,精心策划更多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延链补链作用。针对我市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低的情况,制定专门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将在外地配套的产业项目转移到我市相关区县,鼓励通过“飞地”等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在市域范围内跨区县配套延伸产业链项目,助推产业在区县间合理布局、梯度转移、利益共享,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二、用足金融工具,破解项目资金瓶颈
尽管我市提供了不少助企融资政策和产品,但仅有34.4%的企业享受过市级助企融资政策,仍然存在融资渠道窄、轻资产融资难、存量贷款融资利率高、融资期限短等问题。建议:一是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国务院决定连续几年发行数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两重”“两新”,已成为地方政府谋划项目、争取资金的重点方向之一。2024 年我市41个项目获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 24.21 亿元。建议发挥“全市政策性资金争取工作专班”作用,提升项目申报通过率、成功率,争取更多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完善工业等领域设备更新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通过设立产业基金、设备更新贷、设备融资租赁等方式,提供贷款贴息或专项补贴,放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撑效能。二是持续深化政银企合作。组织银企项目推介会、产供需对接会、产业链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对接活动。定期向驻济银行业金融机构推介我市重点项目,为重点项目量身定制优质融资方案。三是广泛争取各类基金支持。用足用活“6+N”政府引导基金集群、五大银行 AIC 股权投资基金,以及各类市场化投资基金,推动耐心资本进入实体企业、服务项目建设。
三、优化服务保障,加大项目推进力度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征迁工作推动慢、落不下,涉企服务不精准,部门协作有待增强等问题亟待解决。建议:一是强化法治保障。截至 2024 年年底,全市项目建设征迁类问题占问题总数的 30%,法律依据不足已成为制约项目推进的重要因素。建议借鉴北京、上海、郑州、深圳等城市经验做法,尽快制定出台《济南市城市更新条例》,依法破解征拆工作中的瓶颈难题,为我市项目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二是强化精准服务。涉企服务过程中,存在政企信息交流不够充分、审批事项办理不够便捷等问题。建议深化完善“泉惠企”和“12345”热线问题解决机制,高标准落实企业诉求“2110”工作机制,汇集发布各级各类惠企政策,更好发挥政策宣讲团作用,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借鉴深圳、杭州等地模式,全面推行“多审合一、多验合一、多测合一”,开展“点对点”“面对面”对接,实施全程服务高效帮办、并联审批,优化用地和选址意见书、施工许可、环评等审批手续,加快用地审查、规划选址、环境评估等环节,压缩项目审批时限,确保项目快落地、快投产、快达效。三是强化协调推进。当前项目推进中的诸多事项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区县,部门、区县间联动协同的合力不足,项目建设的协调推进机制不够健全有力。建议更大力度发挥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工作专项小组的牵头抓总作用,定期召开项目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及时推动解决重要事项、重要问题;强化市重点项目服务中心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全市项目服务机构联系会议制度,加强日常调度,随时跟进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