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量手记 | 崔亮亮:体魄与心灵的双向奔赴
体魄与心灵的双向奔赴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商量手记
崔亮亮
作为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行业代表,我有幸参加了市政协“体魄与心灵双向奔赴——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及心理健康教育”月度商量。我十分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对待每一次实地调研、座谈交流、专家研讨,深入剖析问题、积极凝聚共识、精心提出建议,努力为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立足专业,锚定建言方向
作为精神卫生领域的从业者,我深知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调研初期,面对学校、家庭、医疗机构等多方诉求,如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成为我思考的重点。通过现场深入调研学校和精神卫生专科机构,访谈教育工作者、家长和青少年,我深刻体会到,心理健康服务不仅需要专业支撑,更需要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协同化工作机制。调研中,我们既看到了学校、医疗机构在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也发现了目前多部门协作中尚存在的资源分散、干预碎片化等问题。这促使我从“监测-评估-预警-干预-促进”全链条入手,构建闭环管理体系的建言方向。
脚步向下,倾听真实需求
“我们每年仅有一次心理测评,难以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某教育工作者直言。这让我意识到,静态、孤立的监测机制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服务的“硬梗阻”。此外,医疗机构与学校之间的转介渠道不畅、专业支持不足等问题也频频被提及。这些声音让我更加明确,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必须打破壁垒,实现家、校、医、社的协同联动。
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体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也存在可推广的路径。学校教育虽注重体能训练,但如何通过运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却缺乏专业指导。因而,发展“体心融合”不仅是理念,更需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共识向上,转化行动合力
此次月度商量的核心成果,是将多元诉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建议,为促进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新思路、新方向。针对心理健康监测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我们提出制定全市统一的测评流程和干预标准;针对动态监测缺失,建议建立智能化的多维度监测系统;针对闭环管理不足,推动构建“监测-评估-预警-干预-促进”一体化智能管理系统平台。此外,我们还特别强调了“体心融合”的重要性,提出开发“体·心”共育课程、培养双师队伍等创新举措。
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始终坚持全方位、多维化促进心理健康工作,推动建立了“医教协同”工作机制,开展心理教师培训、高危学生评估和危机干预,惠及儿童、青少年20000余人,培训学校教师、家长3000余人次。我们实现了全国唯一12345/12356心理热线双线运行,累计热线接听量已突破1万人次,与多家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等合作建立了近20个心理门诊、睡眠门诊。这些实践成果为此次建言提供了坚实支撑。
商量归来,满载使命
青少年心理健康承载的不仅是个体成长的希望,更是社会未来的基石。济南市政协“商量”平台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协商模式,通过“现场调研+圆桌协商+全媒传播”,直击民生难点,融媒体传播扩大参与广度,成果转化形成监督,有效提升协商民主的深度、温度和实效性。通过此次商量,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将专业优势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才能凝聚起最大共识和合力。商量归来,收获满满,对我的工作也是很好的促动,我将以这次商量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从“被动应对”升级为“主动预防”;深入开展“精神卫生服务年”,进一步强化智慧平台建设、深化医教协同机制,推动全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完善,让每一颗心灵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作者系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
(市政协社教卫体和法制委员会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