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语里的“从政经”
古语讲:“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为政以德、天下为公、革故鼎新等许多古语写入其中,彰显了党的治国理政智慧,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
以为政以德、天下为公、革故鼎新为例,其中蕴含着宝贵的“从政经”,党员干部当深学细照笃行。
为政以德
《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是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的道德操守。
党的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以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的历程,深刻揭示了大德彰、公德昌、私德兴的历史逻辑。党员干部要照好党史这面厚重的宝镜,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表率,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做到心底无私,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勇破“心中贼”,筑牢“廉洁坝”。
涵养政德既要化知识为德性,也要化知识为德行,积极投身道德实践。
要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坚守公心去私心、坚守公正去私情、坚守公德严私德,修炼好慎独慎微的硬功夫。
工作生活中,要多跟自己“打官司”“较较真”,特别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恰恰是检视政德的关口,要明辨是非、坚守正念,时常自我检查、自我反思、自我督促,及时修正道德认知上的偏差,把道德要求内化为行为准则,使之成为干事创业的“助推器”。
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最早出自《礼记》。
权力行使事关人心向背,当拥有权力的时候,慎用是最大的价值理念。决不能把公权当私器,更不能当筹码、做交易。有了对权力的敬畏之心,就有了为官从政的“定盘星”“压舱石”,就能把好公私天平,正身律己。如此,方能清除虚荣与权力的腐蚀,克服金钱和美色的诱惑,从政之路就有了可靠的价值指南,就会越走越宽阔。
习近平总书记对一生追求“天下为公”的孙中山先生给予高度评价:“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孙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
党员干部要解决好“为谁当官、为谁掌权、为谁服务”这一从政为官的根本问题,立正“三观”,谨慎用权。平时常敲警钟,常照反面镜鉴,自觉修剪欲望,从意识里根除贪念,永葆共产党人拒腐不沾的廉正本色,干净做官。
《吕氏春秋·序意》有言:“夫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设,精则智无由公。”若任由“私”字作祟,则看不见、听不见,内心就会发狂而失去准则。“志忍私,然后能公。”为官者必须在意志上抑制私欲,然后才能为公。若意志顺从私欲,就不能指望人们相信自己大公无私。
革故鼎新
革故鼎新出自《周易》,“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革新的道理。《礼记·大学》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之“易”也有“变易”之意,即顺应时势做出变革。
历史也是在不断的革新中前进的。《商君书·更法》中记载了秦孝公“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秦孝公重用商鞅,实施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使得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沃土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馥郁芬芳,与马克思主义的许多观点具有天然的、内在的契合性,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凸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基因”和“精神力量”定位,彰显“革故鼎新”的历史智慧,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明珠辉玉映、相得益彰的壮美乐章。
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也需要推陈出新。新征程上,我们更要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与时俱进的表达形式,为文化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让文化自信这棵大树枝繁叶茂,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政以德、天下为公、革故鼎新等古语,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感悟蕴含其中的安邦理政的治国之道、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