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医养结合如何发展? “商量”贡献智慧力量
健康济南,医养先行。近期,济南市政协围绕“提升医养结合水平,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开展了专题“商量”,组织部分省市政协委员、专家、有关部门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到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进行现场调研和商量,围绕“互联网+医养结合”开展了“商量沙龙”,通过“码上商量”、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征集意见建议。
找准问题促进步,总结经验提质效。据统计,对于此次专题,“码上商量”平台共收到相关线上留言300余条,调研组提出相关意见建议100余条。多方集思广益,为提升济南医养结合水平,健全我市养老服务体系,积极贡献智慧力量。
对于如何大力发展我市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专家市民的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6点:
建议1:推进社区医疗养老机构一体化建设。
统筹规划,从源头上优化医养结合服务资源布局。新建养老服务设施和医疗卫生设施应优先考虑同址或邻近设置,一体建设、签约合作。老旧小区在综合改造提升中注重整合、重组和优化片区资源,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改造增设老年食堂、居家养老、医疗康养等配套服务场所。依托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社区)服务站(点),进一步加密养老设施、延伸服务半径,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建议2:提升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建立医联体,通过开展定期巡诊、定期坐诊等,鼓励大医院下沉医疗资源,探索把巡诊坐诊次数及时长纳入医生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的内容。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为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大力发展家庭养老照护床位,为有需求的居家高龄、失能(失智)、残疾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康复护理、陪诊转介等服务。
建议3:推进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
完善我市适老化改造标准,针对健康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精准识别、分类指导、规范推进。推动适老化改造、防跌倒宣传等进社区、进家庭,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建议将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在失能老年人家庭设置“家庭养老床位”和推进公共场所的基础性适老化改造等,作为政府2023年为民办实事内容。
建议4:扩大中医药在养老机构的应用。
推动中医药进社区、进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慢性病防治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为老年人提供预防疾病、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嵌入的医疗机构内实行多点执业。
建议5:建立我市医养健康服务平台。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民政、卫健、医保等部门平台对接和信息共享,建立全市统一的医养健康服务平台,打通各部门以及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一键呼叫,一张网解决老年人医疗、养老的问题。
建议6:提高特困人员长护险中家护的报销比例。
对经过申请通过评估认定,享受长护险待遇的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人,提高长期护理险家护报销比例,鼓励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养老责任。
积极推动机构深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对于如何积极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等深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4点:
建议7: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依法依规在养老服务机构设立医疗服务站点,提供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探索区域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绿色通道,为老人提供优先就医、预约就诊、健康体检、保健咨询、医疗巡诊、急诊急救等服务。加强诊疗和护理的服务对接,鼓励医疗机构将老年人电子病历、健康状况评估等信息共享给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将日常各项监测指标反馈给医疗机构,提高“医养结合”服务精准度。
建议8:探索建立区域化养老医疗医联体。
把“互联网+健康管理”,融入社区健康场景,建立区域化养老医疗医联体,一端连接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一端动态接收居家健康服务需求,实现统一受理、评估、派单,为“住院治疗—居家护理”提供闭环服务。
建议9:积极发展连锁品牌医养结合机构。
进一步优化我市医养结合机构发展布局,总结发展经验,对接优质医疗、养老资源,打造标准化的医养结合机构。激发市场活力,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推动建设一批住得起、有保证的集团化、连锁化医养结合机构。
建议10:建立统一规范行业服务标准。
建立健全我市医养结合服务标准和质量标准,修订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标准,实现部门分别实施、结果互认共享,不断提升医养结合机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成立我市医养结合服务质控中心,建立质控工作体系和智慧医养结合服务质控平台,完善“市—县—医养结合机构”三级医养结合质控,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定期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评价、督导考核和专业培训,指导机构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优化服务衔接完善政策支持
对于如何优化医养服务,衔接更为完善的政策支持,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4点:
建议11:健全医养结合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全市养老服务联席会议领导作用,健全完善部门协同推进机制,联合开展调研协商,定期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做好政策衔接、职能对接,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前,相关部门要提前沟通、衔接、抄手。
建议12:强化保险对医养结合的支撑作用。
充分发挥商业保险作用,探索延长“保障链条”,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商业养老保险和适合老年人的健康保险,支持适合居家护理、社区护理、机构护理等多样化护理需求的产品。支持保险资金通过全资、股权合作、股权投资、投资信托基金、发行类不动产投资基金产品等模式,参与重点养老服务工程建设。
建议13:开展失能照护人才培训。
加大失能照护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招生规模。多渠道引才育才,分类支持、推进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鼓励医务人员特别是退休医务人员到相关机构从事医养结合服务,健全对以护理失能老年人为主的医疗护理员、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机制。助力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做好就业规划、理顺职业上升通道,在职称评定、教育培训等方面享有公立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养老护理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养老服务、失能照护队伍。
建议14:建立“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积分平台。
完善养老志愿积分服务机制,积极推广“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从管理体系、项目清单、服务机制及线上线下平台搭建等方面,推动养老志愿服务制度化、长效化发展。倡树“以老养老,以老娱老,以老助老”养老服务理念,鼓励18周岁以上且身体健康的成年人,低龄老年人(60岁至69岁之间的老年人)参与“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