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商量”打开心结,助力老旧小区物管“管得好”
开放式老旧小区管理,是国内很多城市存在的共性难题。因面临产权复杂、资金不足、设施陈旧等多元痛点,基层社区治理往往力不从心,引入物业管理面临多重困境。
8月26日,“商量在历下:专业化服务,破解开放式老旧小区管理难题”专题商量播出。历下区政协组织政协委员、部门负责人、群众代表等深入社区调研,与居民面对面商量,说问题、谈想法、找出路,在深度商量中为破解老旧小区管理找到“金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从民生角度看,改造容易,管理难,如何引入物业,实现共建共享共治,这是一道“必答题”。
山东省政协主席葛慧君在讲话中指出,中央、省委政协工作会议和相关制度文件都明确,要积极探索政协协商同基层协商相衔接、同社会治理相结合。延伸、衔接和结合,解决的都是一个“接口”问题。
“商量在历下”以小切口回应群众大需求,很好地解决了“接口”问题,同时也为建言资政和双向发力“搭台”“唱戏”,把“开门是群众、出门是基层”的优势发挥好、落实好。
深度“商量”打开心结,凝聚物业管理共识。基层治理“众口难调”,凝聚共识至关重要。调研现场变成商量会场,引入物业的矛盾点,不外乎收费、服务、效果三个层面,这是普遍性问题;也有差异化问题,个别老旧小区体量小,物业公司不愿接、不想接。对此大家各抒己见,历下区政协委员苑强建议,业委会和物业可以“两条腿”走路。当然,也可以借鉴舜耕路社区“先服务,后收费”的作法,最终拍板由居民说了算。
凝聚共识本质上是做好“人”的工作,把民意凝聚到关键处,把人心拧成一股绳。通过“商量”,老百姓有话说、有地方说,而且说了管用,这个过程本身既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末梢”实践,也是为民商量、与民商量,在建言资政中不断拓展凝聚共识的深度,在凝聚共识中不断提高建言资政的质量,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从而打开他们的心结,理顺情绪、解疑释惑。
深度“商量”发动群众,助力老旧小区从“改得好”到“管得好”。大到日常保洁和维护,小到电瓶车充电、下水道清疏等,管好社区里的“小事”就是治理社会的“大事”。引进物业是为了从“里子”到“面子”焕然一新,“改”出高品质生活,最终的受益者是居民。商量协商频次多、建言质量高,委员们在理性碰撞中达成一致,要引导居民们转变思想观念,逐渐接受为专业化物业管理服务“买单”的方式。
另一方面,在商量中打开思路、找到办法。历下区政协常委焦冬冬建议培育一些其他市场主体,业委会自建物业,从源头避免中间商赚差价问题。姚家街道办事处浆水泉西路社区党委书记高燕则表示,把商量的办法带回去,更多的应用在今后的社区治理中。不难看出,商量的场景能够转化为治理成果,商量本身这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也能最大化服务基层治理,换句话说,基层治理涉及千头万绪,越是这样越需要“每天都商量”,一旦掌握了这个“法宝”,不愁解决不了问题,这也是把协商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基层实践。
基层治理是篇大文章,深度“商量”是条新路径。当前,济南正处于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的关键时期,老旧小区所存在的短板与问题还有很多,都是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双重考验。
这次“商量在历下”,引进物业管理只是第一步,小区管理“后半篇文章”仍需要有事多商量,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到其他治理领域中,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更多“微商量”带来“大改变”,以更多“小场景”转化为共建共享的“大幸福”,让商量成为基层的新常态,和“带不走的工作法宝”,实现政协协商民主在社会治理中展现更大作为、贡献更大力量。﹙作者系济南市政协委员、济南市政协“商量”特约研究员、山东省政协首批百姓智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