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政协开展重点提案督办月度商量:聚焦济南都市圈建设 共绘区域协同发展新蓝图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殷切嘱托“要深度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一年来,济南都市圈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核心承载区,正肩负“走在前、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加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济南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牵头召开都市圈建设工作座谈会,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凝聚团结合力,同城化建设在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全面开花结果。
2025年5月以来,济南市政协聚焦“推进济南都市圈建设”开展月度商量。这次月度商量与重点提案督办结合起来、一体推进,将共商共量贯穿于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重点提案《关于强化济南都市圈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建议》的督办落实之中。在商量过程中,政协委员、党派代表、专家学者、行业代表与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负责人围绕基础设施“硬联通”、产业体系“共繁荣”、公共服务“便利享”三大议题,把基础和优势商量透,把对策和建议商量实,精准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努力为覆盖6市25区县、承载1800多万人口的济南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济南市政协聚焦“推进济南都市圈建设”开展月度商量座谈会。(苏晓萌 摄)
聚焦基础设施共联
建议打通“大动脉”,构建1小时通勤圈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够有效促进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发展。因此,推进济南都市圈建设,基础设施要“先导先行”。
针对跨市域交通衔接不足、枢纽能级有待提升问题,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专家崔纪鹏从“打造都市圈综合立体交通网”的角度提出建议方案:“推动济南、青岛、郑州三大都市圈联动发展,向东衔接青岛港实现‘河海联运’,向西加密中欧班列;加速建设济宁、邢台方向城际铁路,闭合绕城高速二环线南段。”他还进一步建议,依托济南低空管理试点优势,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布局低空飞行服务网,发展低空旅游观光。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会副主委张健建议从人工智能方面进行赋能:“算力是新质生产力核心,建议构建都市圈算力互联互通体系,赋能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场景应用。”
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李齐则从枢纽开放视角提出,济南机场作为区域核心,需强化与高铁、地铁的协同设计,打造国际陆港,推动建立“空铁联运+河海联运”多式联运体系。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安全总监王建涛补充道,要树立“大交通”观念,发挥都市圈联席会议作用,将25个区县交通网纳入省级规划,争取国家级政策支持。
面对委员多维度建议,济南市各有关部门一一通报情况、反馈意见。
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于洪涛通报了阶段性进展与计划,“当前一小时交通圈已覆盖20个区县,剩余5区县通达时间压缩至67分钟。下一步将优化路网衔接,聚力推动高速公路南环线穿越南部山区,力争‘十五五’期间完成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闭合。”
市发展改革委副局级干部罗讯聚焦算力与水运协同领域,表示正协同大数据局构建直联算力网,指导企业申领算力券降低成本,推动济南、青岛富余算力资源跨区域调配。同时,年内将启动小清河至机场货运专线规划,打造空水联运一体化通道。
市城乡交通运输局规划处副处长周建国补充了有关细节:“机场扩建工程将引入济滨高铁及3条地铁,实现空铁联运;预留的小清河至机场货运专线,将构建‘黄金水道’与航空枢纽的联动网络。”
当前,在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扩建现场,新建GTC综合交通中心实现地铁、高铁、航空零换乘,扩建后将成为全国首个集航空、高铁、地铁、高速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齐鲁软件园智慧岛已建成工信部算力调度平台,注册企业可实时匹配算力资源。周建国表示,“我们正与德州、聊城等地协商,计划开通都市圈城际公交快线,推动公交卡互联互通。”
聚焦产业体系共建
建议错位布局,打造新质生产力高地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产业和生产要素向都市圈集聚的趋势明显,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有利于因势利导,优化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
在产业协同推进过程中,难免出现产业同质化、创新转化不足问题,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王成新深度把脉,提出“做强”新质生产力、“做大”产业链、“做优”软硬结合、“做高”辐射力四维路径,建议北联泰山开发文旅,外接京津冀、长三角及中欧班列市场,同时纵向延伸供应链,横向布局“总部+制造”“研发+产业化”错位协同。
针对产业痛点,中国机器人工业编委会成员、中国(国际)机器人与高端装备产业联盟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岳双荣提出强化“产业为核心”思维,深挖山东大学等技术宝库,建议设立都市圈产业基金,专项支持跨区域产学研合作项目。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王旭则从产教融合角度建议,东延经十路科创走廊至淄博周村、邹平,搭建政府主导的校企供需平台,按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实现“入学即入行”。
山东泰山文化和旅游规划院院长、山东省旅游业商会副会长常德军提出,应跳出“一山一水一圣人”传统框架,“以齐鲁文化为魂,串联济南泉水、泰山日出、黄河入海口,打造世界级文旅走廊。”
今年5月,全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工作推进会议召开,将“13+34”产业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济南市下一步将推动产业链在区域布局上错位、协同、高效发展。
市工信局副局长元辉介绍,“聚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13条标志性产业链,我们已建立‘总链长+链长+链主’机制。下一步将拓展供需对接平台,推动‘济南研发+周边转化’和‘终端产品+协作配套’模式落地。”罗讯则表示,“联合文旅部门利用AI、元宇宙赋能文化IP,在‘十五五’规划中植入高端旅游项目。计划推出‘都市圈文旅护照’,游客凭卡可享25个区县景区折扣及交通优惠。”
共建济南都市圈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就要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巩固提升现代服务业,使都市圈产业合作基础更加牢固,内部协调联动更加高效,圈内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当前,济南正在与各市先行先试释放协同效能:济南与青岛共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周边城市提供普惠算力服务;淄博周村承接济南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建成智能印染产业园;济南市中心医院与聊城临清市人民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平台,惠及120万基层患者……
聚焦公共服务共享
建议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同城化生活圈”
推动济南都市圈发展,其核心在于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政务审批等公共服务,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其共建共享更是重中之重。
如何通过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政协委员以民生问题为切口进行建言献策。
市政协委员、市医保局规划法规财务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张葵提出,“建立都市圈医保基金调剂机制,推动门诊慢特病费用直接结算。”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成新呼吁,“实施‘都市圈英才计划’,对高层次人才实行‘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柔性引才机制。”
有关部门积极回应,为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提质加速。
罗讯介绍,“社保迁移已纳入省级系统联办,年内实现都市圈内‘一键迁移’;公积金异地贷款可通过山东政务服务网‘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秒批。”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经贸商事处副处长姚佳表示,“2020年已联合六市实施商事登记‘全域通办’,下一步将拓展至医疗、教育领域。”高新区试点企业产供销对接平台负责人刘红文透露:“平台已归集6800余家市场主体需求,拟扩容至都市圈各市,打造‘线上展会+线下撮合’新模式。”
在济南都市圈,便民服务成效初显。济南护理职业学院与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护理专业联盟,共享实训基地;通过“爱山东”APP,10分钟可完成济南至淄博社保关系转移;济南都市圈数字图书馆联盟上线,25区县居民可借阅百万册电子图书。济南医学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鹏表示,国际医学中心集聚山东省肿瘤医院质子中心、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等五大机构,未来将建成10平方公里康养城,辐射都市圈广大居民。
当委员建议“泰山免票联动重启”,当企业呼吁“别让数据堵在迁移路上”,政协“商量”平台正以“问题导向”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正如“码上商量”平台让“商量”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入都市圈各地百姓家,收集“联合打造齐鲁文化走廊”“编制产业链动态发展图谱”等一条条金点子,这恰是协商民主最生动的注脚。
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到公共服务的“软衔接”,市政协正以“商量”之力,为济南都市圈出实招、献良策,共同谱写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篇章。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一小时通勤圈”“创新产业圈”“同城生活圈”将加速成型,一个更具活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将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