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民革济南市委为破解我市交通难题建言献策
1月29日上午,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在山东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5位政协委员围绕我市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作大会发言。委员的发言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体现了时代特色,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济南市政协常委,民革济南市委副主委唐玉秋代表民革市委作题为《加快公共交通优化配置,积极破解我市交通难题》的大会发言。
加快公共交通优化配置
积极破解我市交通难题
我市经济工作暨“四个中心”建设推进大会提出“1+474”工作体系,咬定“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不动摇。近年来,济南轨道交通发展迅速,R1线已开通运营,R2线、R3线在加快建设、第二轮规划正在加紧加快上报审批。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使得市民出行越发便捷快速,但从长远看,轨交时代到来之后,交通管理要面临诸多问题。因此提前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空间形态,才能切实找到破解特大城市交通难题的策略。我们认为,推动公交优先、加快公共交通优化配置是解决“通”的必经之路。
建议:
一、科学预估轨道交通发展状况
随着R1线的正式运营,我市轨交时代已加速到来,轨道交通逐渐成为市民出行首选。科学预估可使轨道交通有序科学发展。一是预估可能导致拥堵的因素。首先,在轨交路线规划设计之初,要加强对轨道沿线房地产开发规模、居住集中地规模、人流走向的判断;其次,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进行科学预估,并推动各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有机融合;然后,在运营期间通过大数据分析,线路各站点信息采集,科学合理调整运营频率,发挥出最大运营效率。二是预估应对高峰期车内拥堵。仿效日本设置可收放座椅,高峰时期所有座位全部收起只供乘客站立,车厢内部增加栏杆和把手,提高车厢使用效率;三是预估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建立公交、轨交公司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系统,当轨道交通发生异常状况时,通过移动电视及时发布信息,多方配合解决问题。
二、着力提升传统公交汽车运载能力
在轨道交通真正形成网络之前,传统公交仍是我市公共交通主力,因此提升公共交通规划、配置、管理等水平尤为重要。一是增加“点对点定时公交线路”。公交公司应利用大数据采集人口密集出行率较高的区域,掌握客流规律,增加点对点定时公交线路。二是增加多样化公交车型。我市车辆拥堵主要出现在上下班时间,拥堵线路也较为集中,公交车辆车型较为单一。鉴于此,公交公司应当根据拥堵时间、线路等因素增加多样化车型。对于人流较多的线路,可增加大巴、双节等车型,对于人流相对较少的区域,可增加中巴、小巴等中型公交车辆。三是在上下班高峰期间,增加公交车路权,形成快速公交,使市民出行方便快捷。四是设置多样化的公交站点。对于较长的公交线路,设置站站均停的慢车和大站停靠的快车两种模式,市民根据需求选择,提高公交运行效率。五是同一线路,人流密集的路段,可增加区间发车班次及频率,从而缓解乘车严重拥挤现象。
三、完善慢行交通及轨交车站配套设施
倡导慢行交通是未来交通发展趋势。应结合我市空间布局及轨交站点设置分别管理。中心城区倡导以步行为主。为了保障住宅小区与轨交、公交站点步行空间,支路、街道可容非机动车同行,但应有相应的规定。中心城区外围,将慢行交通作为公共交通有益补充,特别是大型社区与轨交之间,加强非机动车道建设,大力推行B+R(自行车+轨交)出行模式。同时,完善各车站配套设施,为市民乘车提供便利条件。
破解交通难题是我市“1+474”工作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攻坚难题,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公交快速出行的优势,改善地面公交服务水平和满足居民多层次出行需求,才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和降低空气污染,从而全面提升民众在城市发展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打造一个温暖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