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共融 强身育心
参加“体魄与心灵双向奔赴——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及心理健康教育”月度商量座谈会感悟
汪颖春
少年强则国强,身体与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双翼”。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发展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探索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分级干预体系”。这为我们政协委员建言献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非常有幸参加了此次市政协组织的“体魄与心灵双向奔赴——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及心理健康教育”月度商量,从前期现场调研到月度座谈交流,整个过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全社会对青少年全面成长的关切与重视,也让我对“体魄与心灵双向奔赴”这一理念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前期调研:在现实中触摸痛点与希望。为了做好此次商量,市政协向政协委员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同时组织了多次现场调研。在实地走访中我们既看到很多令人欣喜的探索:如在小马阅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我们了解了部分学校通过第三方课后服务培训大大丰富了学校的活动内容;在全民健身中心我们参观了体能检测中心,射击馆、羽毛球馆等,青少年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培训和校外体育课;在历城二中的操场上,我们看到青少年在运动中挥洒着青春的笑容,看到设施完备的心理疏导室在等待倾诉的青春烦恼。但我们也直面现实挑战:体育课被挤占、部分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有的学生因学业压力出现社交退缩,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容忽视。我们深刻意识到,体魄的强健与心灵的韧性绝非孤立课题,而是需要系统性破题。
座谈碰撞:多元视角下的破局智慧。在月度商量座谈会上,政协委员、行业代表、师生代表、部门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教育畅所欲言。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体教融合”,校园体育课程日益完善,课间操、社团活动、体育竞赛日趋丰富,不少学校形成了特色发展模式:如槐荫区培新小学的传统武术进校园、商河县春晖小学把鼓子秧歌纳入校本课程,历城二中女足代表国家出征并取得佳绩,展现出我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广度与深度。体育教师现场诠释了运动对情绪管理的价值,心理专家提出“运动疗愈”的科学依据,强调多巴胺分泌与抗压能力的关联,学生代表坦言对更多运动元素激发学生活力充满期待。交流中,我提出推动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融入全学科心理教育场景,构建校园心理健康防护体系,得到了与会委员的共鸣。同时,多维度的讨论启发了我:唯有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家校社协同网络,才能真正实现身心共育,守护孩子“成长全周期”。
深刻启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滋养。“动起来”的背后是人格塑造,调研中一名老师的话令我动容:“当学生学会在长跑中坚持,他们面对数学难题时也多了份韧性。”体育不仅是体能的锻炼,更是毅力、合作与抗挫力的培养皿。心理干预需要具象化载体,目前更多学校倾向将心理团辅与定向越野结合,让学生在合作闯关中自然流露真实情绪。这种“身体先行,心灵跟进”的方式,比单纯说教更能触及青少年内心。改变正在发生,但需持续深耕,心理咨询师提到有些学校通过“运动打卡换心理咨询券”的创新机制,将体测达标率提升20%、心理求助率增加3倍,使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改革的落地需要耐心,更需要专业引领。我们在交流探讨中,不约而同的对构建“双师型”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期待。
参加“月度商量”,让我切身体会到政协协商的力量,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积极履职、建言献策的使命感。我立即着手整理了在商量活动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形成了《关于探索体心融合路径,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已提交历下区政协,后续依然会继续关心“体心融合”,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献策献力。期待未来能在更多校园里,看见孩子们在奔跑中学会坚持,在汗水中释放压力,让强健体魄与丰盈心灵真正奏响成长的交响乐。(作者系市政协委员,历下区医疗保障局局长,民进市委会常委)
(市政协社教卫体和法制委员会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