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精粹文化润泽心田 住鲁全国政协委员李掖平呼吁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

信息来源:联合日报 发布日期:2018-03-08 11:29

近年来,我国很多省份和地区创造了文化旅游、民俗文化、名人文化、传统书画、工艺品制造等多种模式,涌现出诸如曲阜“三孔文化产业”、江苏古镇周庄水乡文化旅游产业、杭州西湖九溪龙井茶园的休闲品茗茶文化产业、江西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典型。
  但我国很多省份的县域文化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面临着基础薄弱、总量不大、动力不强、创新不足等很多问题,住鲁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李掖平呼吁,大力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让每片土地长久积淀下来的文化血脉继续传承流淌,让优秀精粹的文化润泽广大百姓的心田。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先要解决‘脑袋’问题,把问题想清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刻把握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提高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自觉性,为其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李掖平认为,各县区要摸清自己的家底,找到自家的“拳头”产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不能“高大全”,而是要“小而美”“小而专”,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尤其要发挥重点行业的品牌效应和规模经济的效应,对相关产业形成吸引力和辐射力,进而逐步布局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的体系。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往往存在基础设施薄弱、资源短缺、人才匮乏等问题。“政府需集中力量打造县域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需要引入现代产业方式,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努力打造发展融资平台,加强多行业多业态融合,不断培育壮大民营企业,积极探索适合本县实际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李掖平建议,文化产业是知识和人才集中的产业。县域要学会“不拘一格降人才”,灵活运用“租”“借”“聘”“带”等各种方法,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实现智力逆向流动,让城市的高端人才、专家学者参与到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来。

原文标题《让优秀精粹文化润泽心田 住鲁全国政协委员李掖平呼吁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济南市委员会办公厅 © 2017 版权所有 www.jnzx.gov.cn

济南市历下区龙鼎大道1号龙奥大厦15层 邮编:250099

General Office, Jinan Committe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主办:济南市政协办公厅 承办:济南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

Design by ijntv.cn

鲁ICP备19000465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607号